国家三级中医医院

世界肝炎日|了解这些,是筑起肝炎防控屏障的第一步

  防控肝炎:切断传播是关键

  我国是世界上肝炎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多位专家学者呼吁,医务人员要加强乙肝和丙肝的科学知识宣传,特别要针对农村地区,帮助公众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病毒性肝炎,切断传播途径。

  乙肝传染性比艾滋病

  强50倍~100倍

  专家指出,乙肝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主要通过接触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或者体液感染,感染途径与艾滋病类似,但其传染性比艾滋病强50倍~100倍。但是,乙肝病毒不会通过食物或水传播,也不会在日常工作的接触中传播。

  乙肝可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也可通过抗病毒药物来治疗。乙肝疫苗自1982年开始正式应用,95%的人群接种后可产生免疫能力。自1992年起,我国开始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现有中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1岁~59岁人群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属于中度流行。近年来,我国在乙肝防治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北京和上海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自1990年起,两市的乙肝发病率总体上有所下降。

  2005年12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10月,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对该《指南》进行了更新。

  不是所有丙肝患者都需要治疗

  丙肝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血液传播。与丙肝感染者性交,感染丙肝的危险性较高。接吻、拥抱、打喷嚏、咳嗽、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播丙肝。

  2004年3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了《慢性丙肝防治指南》。但是在基层,乙肝患者仍然需要更规范化的治疗,因此,需要对基层医生进行相关《指南》培训,加强规范治疗的意识。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预防丙型肝炎,但可以通过抗病毒药物治疗。并不是所有的丙肝患者都需要治疗,只有确诊为血清HCV RNA阳性的丙型肝炎患者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农村地区要加强宣教

  从肝炎发展到肝硬化及肝癌等严重并发症一般需要20年~30年的时间。病毒性肝炎主要有五种类型。甲型、丁型和戊型肝炎通常是急性、自限性疾病,在围产期感染乙型肝炎的患者绝大部分会发展成慢性肝炎,丙型肝炎慢性化率为50%~85%。

  目前,我国的乙肝和丙肝防控面临两个问题,分别是: 1.人们对有关乙肝和丙肝的科学知识了解不够,需要针对农村地区加强宣教工作。2.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缺乏足够的医护人员和经济有效的药物,尤其在农村地区,治疗费用过高,对部分贫困家庭来说,疾病经济负担过重。

  因此,防控乙肝丙肝,重要的是了解传播途径,并针对性阻断感染路径。

  防治乙肝要避免三大误区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目前全球约有2.4亿人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每年有超过65万人死于乙型肝炎并发症,包括肝硬化和肝癌。乙型肝炎病毒会在患者体内不断复制,如果不予以良好控制,患者可能经历“乙肝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

  现在,很多人对乙肝的了解仍然很少,甚至有些观念还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到乙肝的防治,以致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下面就是常见的乙肝认识三大误区。

  误区一

  和携带者接触容易被传染

  很多人认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起吃饭、接吻,以及其他普通的接触,传染乙肝的几率很大。乙肝传染性比艾滋病高一百倍,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对。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触,比如共同进餐、一起工作,都不会传播乙肝病毒。成年人即使发生急性乙肝,转变成慢性乙肝的比例也只有5%,不必过分紧张。将乙肝检查“请出”入学就业体检项目,不仅体现了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尊重,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同时也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作为基础。

  预防乙肝的最好办法仍然是给尚未感染乙肝病毒的正常人注射全程的乙肝疫苗,使其产生保护性抗体。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接触应注意避免皮肤、黏膜的破损。世界卫生组织目前推广预防乙肝的策略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儿童补种和高危人群接种。我国也要求新生儿出生24个小时之内接种疫苗,越早越好。我国还从2009年开始实施对15岁以下儿童的补种。

  误区二

  家有乙肝患者需要分餐

  得了急性乙型肝炎的病人需要住院隔离,隔离的目的是让病人不要传染给正常的人。出院以后,患者基本上不处于传染期,只要肝功达到正常,再回到正常人群里工作学习,没有传染性。在家中吃饭,也没必要分餐。

  乙肝病毒会通过体液和血液传播,比如纹身的针具、注射器等,如果多次使用,传播病毒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在有些国家,乙型肝炎被称为性传播性疾病,因为它可以通过体液传播。在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预防病毒传播。

  误区三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能怀孕

如果一位女性肝功能持续正常,血清转氨酶水平正常,但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核酸阳性,这种情况是可以怀孕的,只不过孩子一生下来就要立即接种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母亲在怀孕期间不需要注射免疫球蛋白。有人认为怀孕最后3个月,每个月要注射一针免疫球蛋白,这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无效的。有实验表明,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母亲跟没有注射的比较,没有差别,生下来的孩子体内也测不到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抗体。也有人做实验,对怀孕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抗病毒治疗,这是有争议的,因为这些人不需要抗病毒治疗。

  温馨提示:定期体检 预防乙肝

  约95%的肝炎患者并不知道自己被感染,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至关重要。另外,如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腻、尿液颜色变黄、皮肤黄染、肝区疼痛等症状时,应尽早到医院进行肝功能、血清学检测等检查。一旦确诊慢性乙型肝炎,要坚持规范化治疗和密切随访监测,不能随意停药或减量。